2月8日-人物-樺山資紀-台灣日治時期第1任總督
新的版本: 樺山資紀-蠻勇的海軍大將
以下是某個日本人的一生, 有興趣才往下看就好, 自個認為對我的重點有以下幾個.
1. 這個日本人跟原住民很熟
2. 他是個軍人
3. 還是個熱血漢子
4. 生藩? 熟藩?
簡介:
(1837年12月9日-1922年2月8日),日本帝國時代海軍大將,台灣日治時期第1任總督,
薩摩藩出身(今鹿兒島縣),歷任海軍大臣、海軍軍令部總長等職,日本領台前曾多次前往宜蘭地區偵查當地情況.其生父為薩摩藩藩士橋口,三男,原名名橋口覺之進,養父樺山四郎左衛門的先祖樺山久高是1609年薩摩藩征服琉球國的日軍主帥。
細路時期: 1~12歲
1837,天保八年, 十一月十日生於鹿兒島
正值青春期: 13~24歲
沒找到資料欸, 有人要給我補足嗎
翅膀長硬後到處亂飛之成人期: 25~55歲
1862,25歲,『生麥事件』, 英軍與鹿兒島藩交戰, 樺山資紀身為藩士, 亦加入此雙方互有死傷的防禦作戰
1863,26歲, 文久三年,四月過繼給樺山四郎右衛門為養子,遂姓樺山氏,改名樺山資紀。
1871,34歲, 台灣『牡丹社事件』發生後,他剛好駐防在鹿兒島,聞訊後積極行動,希望促成日本派兵,是屬主戰的鷹派
1873,36歲, 以少佐身分奉命來臺灣偵查虛實。
- 八月23日在淡水港登陸(同行者: 成富清風、兒玉利國、成島謙藏),開始了南澳蕃的探險旅程,由淡水進入台灣,接著由海路抵蘇澳,曾於南 方澳處會見原住民
- 十月返抵淡水港而結束。主活動於宜蘭蘇澳一帶,
- 出版台灣記事
- 牡丹社事件後,樺山資紀時為陸軍少佐,任熊本鎮臺鹿兒島分營長,率軍侵臺。
1878,41歲, 明治十一年, 任近衛師團參謀長。數年後升陸軍少將
1883,46歲,因同鄉人西鄉從道之請,改往海軍任職
1889,52歲, 明治十二年, 九月首次入閣任山縣有朋內閣之海相
1890,53歲, 5月,繼西鄉從道之後轉任海軍大臣, 為松方正義內閣之海相
暮光之老年人: 56歲~~
1894,57歲,9月7日,清日中日戰爭黃海海戰爆發時,任海軍軍令部總長, 此役建立戰功記錄,擊沉清朝北洋艦隊之「定遠」、「鎮遠」二巨艦,躍昇為海軍大將,敘伯爵,賜功二級,授金鵄勳章。
1895,58歲, 明治二十八年(光緒二十一)
- 五月十日被日本國政府任命為首任臺灣總督,遂率艦赴臺; 幾乎當時日本所有的海軍艦艇都納入他的指揮,在沖繩中城灣和由遼東半島前來的近衛師團會合前再來台灣。
- 五月二十九日,而實際上日軍已於在三貂角之澳底、鹽寮一帶登陸;
- 六月二日於基隆港外舟次與李鴻章之子李經方辦理臺灣交割事宜。
- 六月三日佔領基隆,
- 六月七日佔領臺北,
- 六月九日佔領滬尾;
- 六月十四日樺山率文武僚屬進入臺北城,在舊巡撫衙署積極籌設總督府,
- 六月十七日舉行就職典禮,稱為「總督府始政式」,開始日本帝國對臺灣之殖民統治。迄翌年六月離職,共在任一年一個月。
- 廢軍政,實施地方官制,
- 廢臺灣、臺南二縣,改設民政支部,下設出張所;旋又恢復三縣一廳制;
- 另總督府設評議會,為總督之諮詢機構;
- 法院採三級三審制。
- 平地增辦郵電醫院學校,山地則增設撫墾署,
- 並廢止食鹽專賣,
- 實施公制度量衡,
- 開闢神戶至基隆之定期航線。
- 此外,更硬性規定臺灣住民於明治三十年(1897)五月八日前未西渡回國者,一律編入日本國籍,且需斷辮髮,禁纏足及吸食鴉片。
- 1月18日, 對日軍發表有關對台灣固有宮廟寺廟保存的諭告
- 2月23日回國和中央進行有關統治台灣政策上的交涉,進展亦也不如預期,以後即滯留東京未再回任地
- 6月2日就是正式離職轉任樞密顧問官, 回日本
- 9月松方正義、大隈重信聯合組織第二次內閣時,他受邀入閣任內務大臣
1900,63歲, 辭去文部大臣,擔任樞密院顧問
1913,76歲, 大正二年, 轉任教育調查會總裁,翌年辭職終老
1916,79歲, 總督府舉行台灣始政20週年紀念會時,應邀來台, 參拜了台灣神社奉獻太刀,植紀念樹、赴陸軍墓地祭拜、訪問總督府,接著赴台南參拜能久親王遺跡所,接著到台中參拜台中神社,祭拜此處陸軍墓地,又再回台北參加芝山巖為殉難學務官員、死亡教育人員舉行的臨時祭典。九天的旅程讓他非常愉快而又滿足。之後因年事已高,並不常出席公開場合
1922, 大正十一年, 因春寒罹流行性感冒而病故, 年八十五
其主要對台施政措施有:
- 完成殖民統治之行政組織,
總督之下,設副總督,參謀長,民政、海軍、陸軍三局;
民政局下分內務、殖產、遞信、外務、財務、學務、司法七部及衛生事務、秘書課、參事官、書記與技 師等。
全島則分設臺北、臺灣(臺中)、臺南三縣,及澎湖島廳。
- 頒佈“六三法”(即第六十三號法律),總督握有軍政、民政全權,且可制定法律。
個性與能力表現:
- 特別直率、急性子
- 隨同藩主到京都,當時情勢複雜,但在鹿兒島藩和山口藩,亦即薩摩藩、長州藩聯手合作『倒幕』之後,在京都地方幕、藩尖銳對立。曾有薩摩藩藩士前田及指宿兩人遇上幕府巡邏隊,前田逃走,留下指宿和對方作戰而戰死。在指宿的喪禮上,樺山要前田最先燒香,在拜伏棺木時,他閃電式拔刀砍下前田首級滾入棺中,激烈顯現他鄙視卑怯者的性格。及維新戰事爆發,他也參與戰爭,轉戰日本東北各地。
- 1973, 在台訪查的2個月中,往往以百變造型微服出巡,其中以行腳僧及木炭商人是他最擅長偽裝的身份。樺山資紀具有木訥寡言的性格、精悍的相貌、豪傑般耿直的氣度,足跡遍佈台灣各角落, 樺山資紀花了近二個月的時間,深入宜蘭,積極入山探訪每一個部落,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習性,
- 又數次到過臺灣,對臺灣事務相當熟悉。亦曾參與對韓修好條約之締訂。
- 1987, 在熊本城和西鄉隆盛率領的武士集團展開激戰, 西鄉隆盛感嘆:『守將雖是谷干城,但因參謀長是樺山,熊本城才不容易攻陷。』
- 隔年由在野黨控制的議會,大幅刪減海軍造艦經費,受到刺激情緒失控的樺山海軍大臣竟在議會嘶喊:『你們說現在的政府是什麼藩閥政府、什麼不堪政府,保持國家安寧,保護四千萬國民的不就是這個政府嗎?』在預算會議上急呼:『反對刪減預算,就算要以大砲轟擊議會,也要讓預算通過。』造成議會秩序大亂,終致松方正義首相解散眾議院進行改選,後來更引發政府大幅介入選舉的醜聞,松方正義內閣辭職,他也離開軍職被編入預備役。
- 黃海海戰, 他竟然搭乘武裝船舶西京丸在戰列之外監看戰鬥實況,期借此鼓舞士氣。但海戰之時陷入清軍艦艇包圍之中,樺山已有戰死覺悟,經千辛萬難才脫離重圍。其勇氣雖有過人之處,卻讓現場實戰部隊之『浪速』艦長東鄉平八郎毫不留情指出樺山此舉阻撓艦隊整體作戰,讓軍艦多次停止射擊,暴露在清廷船艦攻擊之下。惟此役日方軍艦終於因速射砲發揮威力,取得勝利。
- 展開台灣義軍討伐行動,手段激烈,其中的『無差別掃蕩』更時當時台灣人民的惡夢,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殲滅,其殘忍也為後來日本治台初期的埋下禍根
- 晚年的樺山資紀絕口不提幕末維新時期的任何功績,反而感嘆明治維新前後那些了不起的人物早早的就死了,包括自己留下來的都只是渣滓而已。應該也是本人對維新後成立的新政府各種怪現象的一種感懷
雜記:
1. 位於八德路一段1號的華山園區前身-華山酒廠的興建,當時日本人確實是為了紀念樺山資紀而蓋的,所以當時才會有樺山車站等建物
2. 「華山藝文特區」的命名。街名改訂是台灣總督府對台灣「同化政策」的一環,一九二二年,廢除台北舊有庄名,改三板橋莊南(今中正區梅花里)為樺山町,紀念首任台灣總督「樺山資紀」。位於「樺山町」的還有樺山貨運驛、樺山小學校(今警務處)、台灣總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(今華山藝文特區)
3. 樺山資紀在日記中所描述的台灣,在雞籠(基隆)的煤礦開發已十分活絡,港口多有外國人經營的汽船事業,東岸常有清國海盜船的入侵,不過也有南方澳熟蕃接受海盜支援接濟的情形;在官民關係上,原住民生蕃對清國人仇恨極深,清國人對生蕃也抱持著警戒心,且極不尊重,但也少有互相廝鬥、殺伐等情事發生;各地也有許多外交領事、傳教士以及商人身分的西洋人。
4. 日人據台之初兵馬倥傯,隨著大批軍人和公務員來台,官舍來不及興建房舍或辦公處之下,大多借用台灣各地的傳統寺廟作為營舍或者臨時辦公地點。全台各地區主要寺廟多為其所佔用,對於神佛之神像與器物及其周邊設施,不能盡心保護而肆予破壞之下,招致當地民眾反感反而會妨礙施政之推動。因此,首任總督樺山資紀乃於隔年1896年1月18日, 對日軍發表有關對台灣固有宮廟寺廟保存的諭告,期望能減少民怨及統治困難。
5. 台灣記事(樺山資紀作), 樺山資紀蘇澳行(藤崎濟之助作)
6. 在台灣各地的蔣中正總統銅像, 前身是日本據台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
參考:
1.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--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740-742
2. 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
3. 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, 台灣文獻館第15期中華民國97年9月5日發行
4. 太史公的文化視域
5. 原民史料 記錄翔實
6. 台灣文獻館電子報中華民國97年6月6日發行第9 期
7. 銅像的祕密
十年後重新寫了一篇:贅婿立志傳-蠻勇的海軍大將樺山資紀
錯誤的地方很多,臺北酒工場與樺山資紀完全無關,酒工場的前身是西元1897年的「芳釀社」,西元1915年改為「芳釀株式會社」,後來酒廠專賣之後,才改為「臺北酒工場」,其中完全與樺山資紀本人完全無關。
回覆刪除:00
回覆刪除